盼共性技術平臺補齊動力電池短板
日期:2024-12-27 18:17:11 作者:宏力精密鋼管 閱讀數:3546月30日,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在京成立。作為我國第一個制造業國家創新中心,該中心被寄予厚望,相關部門期望通過對關鍵共性技術的集中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彌補我國動力電池短板,讓“整車跑得快、電池拖后腿”的局面得以改觀。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動力電池影響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雖然我國動力電池起步較早,但整個行業呈現散、亂、小等特點,大多數企業研發能力不足,和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日韓電池企業已強勢布局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
為避免傳統汽車產業核心技術“空心化”現象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重演,提升動力電池水平已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當務之急。研發能力要提升,投入必不可少。動力電池的投入絲毫不亞于整車研發投入,僅一個研發測試中心的建設就需要幾億美元資金,顯然我國弱小的單一電池企業很難承擔如此龐大的研發經費投入。盡管我國也有不少動力電池研究單位,但研究資源較為分散,沒有形成合力。正因為此,匯集眾力,推動動力電池研發的國家創新中心應運而生。
據了解,創新中心以國聯研究院為核心,集合了7家整車企業和1家電池企業,共同參與到動力電池研究中,初期募集5億元資金,并計劃采取自愿、開放的原則,不斷吸納政府投資、電池企業和整車企業投資入股。資金“眾籌”的同時,創新中心更致力于協同創新機制的建立。
5億元的初期研發資金,并非一個小數目,但是相對于動力電池研發所需的巨額資金而言,仍是“杯水車薪”。不過,創新中心致力于研發共性基礎技術,如果能形成一個孵化器,再尋求進一步發展也未嘗不是一種模式。還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參與的單位有9家,對于一個國家級的動力電池創新中心來說還很不夠,尤其是電池企業僅有1家,未來仍需吸納更多企業和研究機構加入其中,以壯大研發實力。因此,如何集結優秀的研發人員,整合有效資源進行協同創新,突破核心技術,并科學合理地將研發成果進行技術共享是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這一新平臺未來發展的關鍵。
“互聯網+”時代,制造業創新體系和創新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創新載體從單個企業向跨領域、多主體的協同創新網絡轉變,創新流程從線性鏈式向協同并行轉變,創新模式也由單一的技術創新向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相結合轉變。順應這些變革而生的創新發展中心需要利用協同創新機制,真正解決資源整合與成果轉化兩大難題。
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之一,按照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建立15家左右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率先成立的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不僅關系著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發展,更對其他創新中心的建立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為我國搭建國家級的共性基礎技術平臺邁出了第一步,未來怎樣發揮其協同創新平臺的作用,彌補技術創新鏈條上從實驗室產品到產業化之間的斷裂環節,解決行業共性技術供給不足問題,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努力。